翁城日记 711

翁城,我们来了!但见此地:山川秀媚,土地肥沃,民风淳厚,人物磊落……我们行走,我们看见,我们阅读,我们感受,我们沉默,我们呼唤,我们耕作,我们收获。行走美丽中国,助力乡村振兴。即日起,本院特推出“翁城日记”,用志其事,以壮我行。

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翁源

昨天晚上临时起意,跟张文提出来,希望第二天能够和翁源县教育系统的语文老师见个面,恳谈一下。于是今天上午,就开了这么一个会,翁源县诗歌艺术教育恳谈会。

来了十几位语文老师,都很年轻。张文先发言,接着我介绍了我们在翁城做诗歌教育的总体情况,然后虹姐也分享了对诗歌教育的看法,诗歌教育之所以重要,因它是文学教育、艺术教育和灵魂教育。小王老师也分享了她的教育心得。我在旁边很认真地听,受到启发。如对孩子们的诗歌教育,小王老师是反对仿写的。“我在上诗歌课的时候,不给他们仿写的机会!”一时冁然,特别认同。

不过,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里,仿写又变得特别重要。比如说国画、书法,是一定要临、一定要仿的;写古体诗、写古文,也是要临要仿的,李白的很多句子,就大有临仿先贤的痕迹。真是很有意思。当然,孩子的诗是不能仿的,我非常认同。孩子写诗,就应该是完全的天性流露,不该有一丝一毫的阻滞,才能够完整地接受这份来自上天的恩赐。古典文化创作,则需要有一定年纪才能够涉足,这个时候,又必须对文化规范有一正确认知,要接受文化规律的统领。大致说来,孩子写诗,纯是一种天性审美;大人作文,文化审美、天性审美兼重,两者不可偏废。司马迁、苏东坡他们就喜欢用“天人之际”之类的词汇来形容艺术生产。

座谈会上,有老师表示:通过诗歌教育,可以由之前的哼哈式管理,转移到内涵式管理,善莫大焉。老师们也认为,要保护好孩子们的天性,童诗应该是非常自由的。

发现一个问题:不少老师们对诗歌好坏的判断标准,还没有建立起来。怎么办?

座谈会后,奔赴翁城。中午和振书、旭东、海文见面。镇里边安排了个地方给我们办公。我们也确实做好了长期进驻的准备。地方挺大的,两层,可以做文创馆;还有几个小房间,可做卧室,但还不具备居住条件,没有卫生间、冲凉房。很感谢镇里对我们的照顾。

接着去1号粮仓。巨大的户外海报,不知道被谁破坏了,但是,这种破坏是极有意思的,是充满艺术美感和创意的——他把程升在海报上画下的许多正方形,分别给割了三条等边,人走到后面,可以如掀窗帘一样打开来。旭东、海文、小谢、小王他们去后面掀起,把脸露出来,海报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。

之前,我们在篮球架上布下的海报,不翼而飞了两次。估计也是喜欢这些海报的村民,把它当礼物一样顺走了,所以不应该有遗憾。

撰文/张演钦

编辑/王绮彤

审校/赵旭虹

核发/张演钦


责编|王绮彤